《家人這種病》

家人這種病
家人這種病 下重曉子著

心得前言

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標題,會讓人誤以為內容可能是講述家庭問題,會者如何與家人相處之類的議題。不過《家人這種病》實際上還比較像宣揚女性意識,倡導女性自主獨立的先驅作品。由於作者小時候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,日本戰敗後的時期。從時代來看,作品正好橫跨在舊時代迎接新時代的動盪階段,想必經歷到的,感受到的,會比一般人更為強烈。另外,作者的父親又是軍人出生,嚴謹而守舊,同時也因戰爭備受影響生計。這樣的背景,讓作者從小就決定,將來到成為獨立自主的女性,並且不願遵從社會的箍至,大膽反對日本社會對女性的不公。雖然看本書的內容,很多議題在現今可能已經是常態,但在當時的日本社會,認為不一定有血緣關係才是家人、稱呼丈夫為一家之主是很畸形的,諸如此類的論點,都不是當時社會風氣所能接受的。

內容簡述

本書分成四個章節,序章從不了解的家人開始談起。作者指出,即使大部分時間都跟家人在一起,但其實真正了解的人並不多。大部分的人只是「以為」自己理解,但如果以群體來稱呼家人這一關係,可能大部分的人可以說出個大致方向。例如:家庭觀、生活型態,但是若是問你每一個家庭成員「個體」的關聯,你真的理解嗎?作者對此提出疑問。

第一章「如何處理困難的家人關係」

第一章的標題為「如何處理困難的家人關係」,但我覺得內容比較像是,突破社會對家庭該有的樣貌,該有的刻版印象。書中有提到,盲目的相信家人是不明智的事。並不是說以要是家人的觀點,就一定是正確的,作者認為社會普遍認為的「家人說的做的,都是為了你好」,並不是完全正確。好比即便從小遭到虐待的孩子,也不會去外面說家人的壞話,他可能只是認為父母會如此,是自己不夠好。如此來說,社會將這些殘酷強加到孩子身上,卻還是教育孩子,家人所做一切都是正確的。很顯然已經不能以此含括所有現代的家庭,並且予以質疑。

像是社會新聞時不時出現駭人聽聞的家庭悲劇,可能是社會弒親案件。但往往記者訪問案發家庭的鄰居,給出的答案幾乎都是「看不出來」、「這孩子平時很乖很有禮貌」、「家庭相處和睦,看不出來」等等正面的評價。試想若家庭真的和睦相處,如何會爆出人倫悲劇?作者認為東方人總會有一種盲目相信家人的現象。或許案發家庭遵循著東方社會的期許,總是只對外表現家庭和睦的假象,才最終演變成無法挽回的悲劇。當然,是不是如此就不得而知了。

第二章「家人這種病」

進入第二章「家人這種病」。這一章作者則是對某些家庭觀念,提出質疑,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。這邊比較偏向個人的面向,也更像是為女性發聲的女權章節。作者就認為將丈夫設定為一家之主,也不是絕對的。現今社會已經有很多自主獨立的女性,男性已經不再是永遠主導家庭的唯一。另外,早已不和睦出現裂痕的家庭,往往會出現,為了孩子不要離婚的抉擇。關於這件事,作者同樣認為相當不可思議。為了孩子,強迫家庭維持表面上的和平,只是在延遲家庭破裂的時間,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而對於結婚的女性,真的必須要符合社會給女性的期待「懷孕生子」?有或許有些被家庭所捨棄的人,未必過得不好,可能反而過得更好。甚至,即使不結婚,找到能夠心靈契合,一起好好生活的伴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這邊提出多項女性可以嘗試突破,改變想法的觀點。

第三章「了解你的家人」

接下來進入第三章「了解你的家人」。這邊作者有提到,父母只有在生病的時候,才會露出軟弱的一面。雖然實際上我認為是見仁見智拉,也是有很輕易就會依靠孩子的父母。不過我想,這裡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,大概是要真正去理解家人。因為父母可能並沒有你所想的這麼堅強,只是不得不在孩子面前保持鎮定。另外,有一點也是我認為,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。就是家人並非要有血緣關係。這點在現在已經是比較普及的思想,但對於特別重視血緣血統的東方人來說,這個觀念對守舊派可能還是難以接受。作者有提到一個例子,一家的先生收養了養女,就是希望自己死後,不會徒留妻子孤單生活。沒想到,先生竟真的意外早早離開人世,而妻子似乎也因為丈夫的這個安排,並沒有孤獨的活著。就結果來說,這是正確的決定。這對養父女的關係,給人相當舒服感覺,並不是不能沒有妳但又互相需要的關係。

第四章「給離世的家人」

最後一章就是作者寫給已過世家人的信。可以看出一個獨立自主女性的選擇,以及她不悔當初的選擇,奮力走出家庭框架的背影。然而,她仍然有些寂寞陪伴家人的時光,終究是少的,因為家人都在作者忙碌之餘,轉瞬過世。既感慨又懷舊,寫下對軍人父親、同父異母的哥哥、溫柔又溺愛自己的母親,心中的話語。